中国出口到东南亚的化工品,更多集中在油品及油品添加剂的产品,而化工品的类型,多集中在元明粉及相关酯类的产品,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产品进口规模均不大,这主要是跟当地的消费结构与化工产业链的精细化率有直接的关系。并且目前来看,新加坡、越南、泰国等国家,是东南亚重要的消费市场,也是东南亚国家未来发展增速较快的市场。而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对化工品的消费规模有限。
本文,将会对中国出口到印度尼西亚国家的化工品进行分析,定位中国向印度尼西亚出口的规模化产品,以及未来的发出口趋势。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向印度尼西亚出口的汽油、乙醇汽油及组分油规模超过了100万吨,是出口量最大的出口化学品类型。而油品添加剂等相关产品,出口规模超过34万吨,是第二大出口产品。另外,船用燃料油出口量超过了27万吨,其他的油品及相关产品,出口规模不大。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印度尼西亚原油加工能力为121万桶/日,总计有6个大型炼油厂,以及诸多小型家庭作坊式炼油设施。代表的大型炼油厂有巴龙安炼油厂、普拉朱炼油厂、Tuban炼油厂等。
由于印度尼西亚对成品油消费十分旺盛,导致从2021年开始,就在不断研究加大当地的炼油规模,但是截至目前,大型炼油厂并未有新增的情况。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印度尼西亚有诸多家庭作坊式炼油厂,也俗称土炼油,位于印度尼西亚的万丹,是通过简单粗暴的原油开采到简单的蒸馏的过程,此类炼油设施无法明确统计其加工能力。
印度尼西亚新增的规模化炼厂短期内无法投建,印度尼西亚仍有大量的油品供应缺口,该缺口主要依靠进口资源的补充,其中中国是重要的供应来源。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22年出口到印度尼西亚的化工品中,元明粉出口了超过28万吨,甲醇出口了超过23万吨,氯化钠出口了超过16万吨,都是出口化工品中规模较大的化工品。另外,炭黑出口了超过17万吨,纯碱出口了超过10万吨,其他化工品出口规模均小于10万吨。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有数千个岛屿组成,由于领土分散,并且火山众多,导致种植业不具规模化,也会受到交通运输的影响,从而导致印度尼西亚的运输成本较高,无明显的规模化产业。印度尼西亚的种植业以热带水果、水稻为主,因为不具备规模化优势,导致其化工产业链精细化率不高,化肥及相关产品配套不足,也形成了中国出口到印度尼西亚的供应市场窗口。
另外,元明粉、甲醇等基础化工产品,中国出口到印度尼西亚,都是为了形成与当地的供应补充,弥补当地的化工产业链空缺。对于未来来说,印度尼西亚化工产业并非其当地的主打产业,也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短时间内仍有缺口。
根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出口到印度尼西亚的树脂、化纤及橡胶产品中,聚酯切片出口了超过8万吨,涤纶短纤出口了超过7.5万吨,PP粉出口了超过5.7万吨,涤纶工业丝出口了超过4.6万吨,聚乙二醇出口了超过4万吨,BOPP膜出口了超过3.4万吨,PVC出口了超过1.5万吨。
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出口到印度尼西亚的高分子材料产品,包括树脂、化纤及橡胶和下游制品等,总体的规模超过35万吨。
由于印度尼西亚炼油工业规模庞大,但是化工产业链规模较小,乙烯产能仅有86万吨/年,丙烯产能在102万吨/年。也正是由于化工产业链基础薄弱,导致其下游树脂和橡胶类产品生产能力有限,从而造成了较大的供应缺口,也为中国向印度尼西产品出口树脂、化纤和橡胶类产品提供了一定的市场空间。
最后想说,印度尼西亚化工产业链薄弱,炼油规模化企业不多,但是产品标准化较弱,很多不合规及土法的生产加工装置,从而导致其产品的产业链供应不完善。但是,这同时也是中国向印度尼西亚存在出口的前提条件。预计未来中国仍有大量的油品及化学品存在出口到印度尼西亚的情况,平头哥预计多集中在油品和大宗的化学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