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货运司机能多跑多得,我才干这一行的。现在的问题是单价太低,而不是劳动时间太长。为了多跑两单增加收入,我们不得不主动延长劳动时间。”“谁都不想早上6点出门,风中来雨中去,晚上十一二点回家,到头来养不活自己……”
随着货车司机、外卖员、快递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规模的日益扩大,其权益未得到合法保障等现象愈发受到各方关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灵活就业者发声。2月23日,针对部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反映工作强度大、平台随意变动收入标准等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规则公示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服务指南》(以下简称“两指引一指南”)三份新办法,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报酬支付、工作休息等问题进行了具体指导。
“两指引一指南”为我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了哪些权益保障?还有哪些短板和不足?下一步,又该如何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灵活就业者将被纳入最低工资保障
据人社部有关司局负责人介绍,在以往调研的基础上,人社部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继续开展了广泛和深入的调研。其中,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就包括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时间过长、最低工资标准适用尚不明确、平台规则制定不够公开透明、维权服务渠道还需进一步畅通等问题。这次公布新政的主要内容为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
有观点认为,“两指引一指南”最大的看点是将从事网约配送、公路货运等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最低工资保障。
此前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已就此提出了较为原则的规定,这次细化为更有操作性的实施办法,将有利于企业准确理解和全面执行。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明确,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但企业对劳动者进行劳动管理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适用劳动者实际工作地规定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
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院长、教授冯帅章表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被纳入最低工资保障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这类劳动者从事的行业多样,工作形式也非常灵活,有的从业者收入达不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将此类就业人员纳入最低工资保障相当于给了他们一种劳动权益保障。
3月5日,美团配送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的调研显示,与各省最低工资水平相比,在正常劳动强度下,外卖骑手月均收入高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水平。”
在骑手收入保障方面,美团大力推进对合作骑手收入的线上化管理,建立更加规范的报酬、补贴等线上化发放流程,实现骑手报酬透明化,保障骑手收入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同时监督报酬按时足额发放,避免拖欠,切实保障骑手合法权益。为保障骑手劳有所得,美团近年在春节等节假日投入专项补贴资金,确保骑手假日跑单能获得额外收入。2023年冬季,美团配送在全国投入专项补贴17亿元,涵盖元旦、春节假日,保障骑手节假日跑单能获得高于平日的收入。
保障休息权不应“一刀切”
与收入相对的休息权益,“两指引一指南”也有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工作时间在劳动者完成全部订单的累计接单时间基础上,还需适当考虑劳动者必要的在线等单、服务准备、生理需求等因素。同时提出,企业与工会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代表协商,以合理确定劳动者连续最长接单时间和每日最长工作时间。
如果劳动者工作时间达到上限时间的,系统应推送休息提示,并在一定时间内停止推送订单,以保障劳动者获得必要的休息时间,防止劳动者过度劳动。
“在保障骑手休息权方面,外卖订单具有显著的波峰波谷特性,骑手一般会根据当前工作量灵活安排跑单和休息时间。”上述美团配送负责人介绍,美团在全国多个城市试点了落地方案,结合订单峰谷及骑手配送在途、等餐、无单等状态,对骑手推送“防疲劳”提示和实施派单干预,防止骑手疲劳配送。
“停止派单,部分人会意味着收入低,比累更可怕的是没钱,比没钱更可怕的是工作了钱不多,所以根本在于提高单价。”3月8日,外卖小哥黄先生向《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抱怨。另一位外卖小哥李先生也有同样的看法,“时间就没必要限制了,我跑的多挣得多,需要钱。”“出发点肯定是好的,但我是来搞钱的,不是来休息的。要是搞不到钱,让我天天躺着,我也休息不好。”城配货运司机许先生无奈的摇头表示。
“近年来,一些平台已经有了这方面规定(比如一些网约车平台规定司机一天工作一定时长后就不能再接单),但这仅属于平台的自行规定,这次人社部以发文的形式予以明确,更为正式,有一定的约束力。”冯帅章认为,不同行业、不同从业者年龄、身体状况等具有差异性。因此,并不适合对劳动时长等做出一刀切式的规定,今后平台、行业协会等可以制定相关标准。
权益保障框架待完善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同时,国家密集出台了多个文件,加大对这一群体的权益保障力度。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要求,分类完善灵活就业服务保障措施,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但现实中,仍有多项问题面临解决。
“部分平台启动的试点工作以及具体的措施切实为保障相关从业者的劳动权益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渠道。但整体而言,目前离基本建立新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框架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冯帅章指出应从以下四点来完善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一是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二是依法保障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劳动权益和福利水平;三是发挥工会组织作用;四是规范企业灵活用工。
对比去年相关部门公布的我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达8400万人的数据,冯帅章发现,截至去年9月末,纳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范围的仅有668万人。他认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涉及行业以及保障人数还有扩大的空间。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余飞跃认为,首先,谨防路径依赖,要深刻认识到传统劳动关系已经不适用于数字经济,不能将新业态用工关系生搬硬套进传统劳动关系的制度规范内。其次,遵循就业权优先原则,从就业发展过程中去解决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第三,进一步促进基准权益保障制度完善。第四,尊重劳动者意愿,完善新业态劳动者其他社会保障权益的自愿进入通道。第五,进一步促进公共就业服务的均等化。最后,促进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要置于用工双方相互依存与合作的关系框架内讨论。
“在政策指引下,外卖平台通过签署集体合同、举办骑手恳谈会等方式,在创新新就业形态民主协商机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美团配送负责人进一步说明,考虑到我国新就业形态人员数量高达8400万,尚有不少平台企业未被纳入职业伤害保障,如家政工、主播、货车司机等就业人员也游离在社保体系外,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范围的任务后,试点工作下一步的重点应是从现有试点地区的少数平台企业推广到该地区“出行、外卖、即时配送和同城货运”行业内所有平台企业,进而完善试点方案,分批次地将行业性试点扩展到其他地区以及平台用工主要行业,实现全员参保、风险共担、待遇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