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缺乏统一的危险化学品信息管理平台,部门之间没有做到互联互通,信息不能共享,不能实时掌握危险化学品的去向和情况,难以实现对危险化学品全时段、全流程、全覆盖的安全监管。这是《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调查报告》中总结的8大事故教训之一。调查报告同时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危险化学品监管信息平台。然而,记者在连日来的调查采访中发现,当前对危化品信息的监管存在诸多漏洞,但要建立这样一个全流程监管信息平台又存在不小的难度。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涉及生产、储存、使用、经营和运输等多个环节,国务院颁布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将这些环节的安全监管责任落实到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公安、环境保护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交通运输等各个部门。
“危化品生产环节的信息管理平台是有的,在青岛。”中国石油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应急技术研究室主任储胜利告诉记者。他指的这个信息管理平台是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该中心主要承担全国危险化学品登记、化学品危险性鉴定与分类、化学事故应急响应、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标准化、法规标准建设等职责。
国家安监部门的一位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安监总局通过这个化学品登记中心,能看到全国危化品生产企业的基本信息情况,比如企业负责人、产品种类、产能、位置等。
“生产环节可以做到信息监管,但运输环节还很难。”该人士同时指出,目前危化品运输车辆虽然基本都安装了GPS定位系统,但如果运输车中途卸货又装货,监管部门是很难清楚的。物流环节想要做到信息准确监管,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比如货物包装上要有射频识别信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质量安全环保部安全处处长徐后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部分地方安监部门针对危化品运输和储存环节建立了信息管理平台,但也只是少数。很多省市都是在天津港“8·12”事故之后,才开始重视危化品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比如四川,今年1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全省统一的覆盖危爆物品各环节的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将涉及危险化学品的相关数据全部纳入平台,实现全流程监管;又比如上海,在今年2月召开的全市安全生产座谈会上提出,推进全市各部门之间危险化学品监管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