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港有个“女福尔摩斯”,瞒报危险品集装箱逃不出她的火眼金睛 2021-07-13 09:55:34   来源:易罐

“80后”姑娘陈维如今已是浦东海事局副局长。她个子不高,看起来文文静静,但小小的身板里却蕴含着惊人的能量。在海事危防一线这个号称“男人天下”的地方,陈维坚守了19年,屡屡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一路打怪升级

2002年11月11日,“韩进宾夕法尼亚”轮从中国出运,船上疑似装载了危险货物的集装箱发生爆炸,导致船货尽毁,损失上亿,更有三名船员丧生。这起因瞒报危险货物酿成的事故震惊了全球航运界,也使我国出口贸易的良好声誉蒙上阴影。

一艘万吨巨轮竟毁于一个因瞒报而未能安全装运的小小集装箱,这让刚刚大学毕业进入海事系统的陈维深感震撼,也暗暗下决心,要把自己在环境工程专业所学的危险化学品知识与海事危险货物管理结合起来,在海事领域干出一番事业来。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最初,国内没有查验危险品集装箱的经验,甚至没有系统的法律依据,陈维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每天下班回家,她就浏览专业网站,对大量的化学品进行梳理,循序渐进地在其中辨别出危险品;只要一有空,她就对所有从上海港出口的集装箱货物信息进行过滤,一不留神就到了深夜;一本厚厚的《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被她翻了个透,书本上密密麻麻地记着她的各种问题和答案;而在周末,上海的图书馆、书店,总有她寻找资料的身影。

2005年4月底,历时半年,通过对300多万条货物信息的层层过滤,陈维终于锁定了存在违规出运嫌疑的第一个目标箱,开箱查验后发现,果然是瞒报的危险品。

此后她不断总结经验,不仅练就了一双能在数以万计的集装箱中,准确识别谎报瞒报危险品嫌疑箱的双眼,被同事称为上海港的“女福尔摩斯”,还首创“三步开箱查验法”,并编写《开箱查验工作手册》,在全国海事系统中推广应用。正是这套“三步开箱查验法”,让上海港的开箱查验成功率超过了85%,危险品主动申报量年均增加18%。

随着信息化、无纸化时代的到来,原本根据各类单证去追寻瞒报危险品蛛丝马迹的方法显然已不符合时代潮流。对此,陈维带领团队,将过去的经验全部整合进数据库中,然后结合上海口岸的单一窗口,对货物信息进行自动筛查。

2018年以后,陈维牵头自主研发的“船载外贸集装箱危险货物大数据AI预检系统”和“船载集装箱危险货物全流程可视化安全保障系统”相继上线。在AI的帮助下,瞒报危险品集装箱筛查的效率高和准确率提高,并且推广难度下降,即便是刚入行的新人,只要熟悉系统的筛选规则,也能像福尔摩斯一样快速锁定目标。

2020年,因为防疫需要,陈维又带领团队开发一个全流程可视化的安全保障系统,将线下开箱挪到线上,确保安全监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其实我们就像是在打怪升级,不断有新问题出现,而我们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一次又一次创新。”陈维说。

今年4月29日,开箱查验作为海事监管措施,被写进了新修订的《海上交通安全法》。在陈维看来,16年前的一次探索,以及16年来的基层实践,最终化成了海上交通安全法的一个条款,没有其他事情能比此事让她更值得自豪了。

守护祖国碧海蓝天

2016年4月1日,上海港率先实施船舶尾气排放控制工作,陈维又把她对查验瞒报危险品集装箱的认真劲,用在了守护祖国的碧海蓝天上。

在没有国内可借鉴经验的情况下,她牵头编制《船舶排放控制区现场检查指导手册》,率先在上海港和长三角推广使用,为全国顺利开展船舶排放控制区监管提供了可借鉴样板。

很长一段时间里,船舶尾气排放很难监管,海事部门只能采取盲目登船抽取油样的监管方法。2019年7月,陈维使用无人机“嗅探”技术,查获了全国首起在航船舶使用燃油硫含量超标案件。这项技术不仅实现了在航船燃油含硫量的快速筛选,也填补了我国在船舶大气污染防治监管方面的空白。

有了可行的方法再加上高科技技术手段,上海外高桥港口二氧化硫浓度明显下降,“船舶冒出明显可见黑烟”得到有效遏制。

当下,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海事部门也在探索长三角水上交通“大交管”模式,实现管理协同。陈维也牵头积极推进长三角船舶排放控制区海事联席会议制度,促进长三角船舶排放控制区的区域协同实施。

推荐资讯 :

易罐

安全易用的罐车运输平台
APP内打开
×

联系我们

请选择系统

您是如何知道易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