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液货危险品水运形势报告
上篇:沿海散装液体化学品
上半年市场回顾
市场概况
上半年,全球主要经济体新冠肺炎疫情发展情况存在差异,部分国家疫情出现反弹,中国控制疫情较好,经济恢复较快,利好石油化工行业整体复苏。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5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31.8%。 受市场需求改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推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利润持续增长。
海关数据显示,前4月,纯苯累计进出口总额21.63亿元,同比下降1.3%; 对二甲苯累计进出口总额158.03亿元,同比下降32.3%; 苯乙烯累计进出口总额36.15亿元,同比下降38.2%。
航运大数据平台油化52Hz通过对内贸化学品运输船各项指标的监控,将挂靠次数、挂靠载重吨、在港时间、航行里程等指标按照一定的权重计算并按月发布中国内贸散装液体化学品水运市场景气指数。
从该指数走势中可以看出:随着中国经济从疫情中迅速恢复, 3月份指数升至1113点,创一年多来的新高,前4月指数均值为1040点;受中国对化工行业环保监管力度加强、部分化工厂进入季度检修期等因素影响,4月后指数重新回到1000点以下。
市场特征
需求保持增长
上半年,中国散装液体化学品总体水运需求保持增长。综合市场各方信息,2020年全年完成沿海省际化学品运输量接近3300万吨,同比增长3%。
上半年,中国沿海散装液体化学品船市场主要装卸港口格局保持稳定,包括舟山、大连、宁波、上海、泉州、江阴、惠州、嘉兴、天津和东莞港(见图1)。
吨位有所增加
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国沿海省际化学品运输船(含油品、化学品两用船,下同)共计280艘、121.7万DWT(部分船舶经检验后变更载重吨,总计核减0.18万DWT),同比减少1艘船舶,运力增加9.45万DWT,增幅8.42%。 全年新增运力22艘、14.25万DWT; 没有强制报废船舶; 共有23艘、4.62万DWT运力提前退出市场(见图2、图3)。
据统计,中国沿海省际化学品运输船平均船龄10.75年,其中老旧船舶(船龄12年以上)和达到特检船龄的船舶(船龄26年以上)分别为131艘和2艘,占总艘数的46.79%和0.71%。
运营总体稳定
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管理下,近年来中国沿海散装液体化学品运输船运营情况健康平稳。 根据航运大数据平台油化52Hz不完全统计,上半年内贸化学品运输船平均在港时间较2020年有所延长,其中前4月平均作业时间为23.32小时、平均等泊时间为14.38小时、平均在港时间为37.7小时,与2020年平均水平基本一致。
运价稳中有升
综合各方市场信息,得益于近几年来中国运力调控措施的实施,实际投放运力得到有效控制。 上半年,中国化工品运输市场整体稳定,各主要航线运价略有上升。
下半年市场展望
项目建设加快
3月底,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集团宣布启动联合重组,合并重组而成的中国中化控股覆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基础化工、环境科学、橡胶轮胎等八大领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化工企业,并在农化、动物营养和材料科学中的氟硅材料、工程塑料、橡胶助剂等业务细分领域具有领先优势; 基础化工业务特色鲜明,构建了石油化工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可以预见“两化”的合并将更好推动原中化集团内中化泉州炼化等项目建设的进展。
事实上,中国炼化产业正在步入竞争多元化的历史性大变局时代。 从国内市场来看,一方面,民营企业快马加鞭打造炼化一体化产业链,浙石化炼化项目加速投产,盛虹炼化项目开工建设,中化旭阳炼化项目即将开建。 中科炼化、中委广东石化、中化泉州炼化(二期)等多个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建设加速推进。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投资政策的放开,国际巨头抢抓开放红利,抢滩登陆中国石化市场,埃克森美孚、巴斯夫等外商独资石化项目有序推进,壳牌、沙特基础工业公司、沙特阿美将与中国石化企业在炼化领域展开合作。 从国际市场来看,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以恒逸石化(000703)、恒源石化等为代表的民营石化企业开始在海外启动炼化项目,参与国际竞争。 此前,由国家发改委制定的《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提出,将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建设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广东惠州、福建古雷、大连长兴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七大世界级石化基地。 2020年,大连恒力炼化项目持续推进,多个项目落户惠州,各石化基地均加快进度布局。 预计到2025年,七大石化基地的炼油产能将占全国总产能的40%(见表)。
市场分化渐显
未 来几年市场分化可能渐趋明显,分化表现形式为多个层次。 首先是船型的分化。 近年来随着浙石化为代表的大型项目启动助推了5000DWT级以上涂层化学品运输船的市场发展,相对而言3000DWT级以下的化学品运输船受益并不明显。
其次是货种的分化。 如果将IBC公约中所列货品简单分为普通化学品、精细化学品和特种化学品,具备承运精细化学品和特种化学品的中高端船东的经济效益将与只能承运普通化学品的一般船东分化。
下半年,疫情的负面影响有望基本消除,预计中国沿海散装液体化学品水运市场将进一步复苏。 精细化学品和特种化学品水运细分市场或将得到更好发展,预计全年完成中国沿海省际化学品运输量3400万吨左右,市场运价有望继续小幅增长。
下篇:液化天然气
上半年市场回顾
市场概况
根据《经济学人》杂志报告统计,燃气发电厂每单位能源产生的排放物是燃煤发电厂的一半左右。 除了发电,天然气还可以用来制造肥料、为建筑物供暖,以及用来制取氢气。 埃克森美孚、雪佛龙、荷兰皇家壳牌、道达尔和英国石油5家全球最大石油企业的天然气产量从2007年占其烃类燃料总产量的39%升至2019年的44%。 壳牌在2016年斥资530亿美元收购英国天然气集团BG,其目前表示计划每年投资约40亿美元扩大天然气业务。 道达尔预计,未来十年其原油产量将下降,但天然气的销量占比将从40%升至50%。 2月,国际巨头卡塔尔石油公司表示将启动史上最大的LNG工程。
天然气的缺点是在提取、液化和运输过程中会产生污染,包括甲烷的排放,因此天然气一般被视为通往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渡性燃料而非最终替代方案。 天然气需求何时达到峰值取决于三方面因素: 一是全球达到零排放目标的紧迫性; 二是以风能和太阳能为代表的成熟能源替代性方案的费效比和项目落地进展; 三是新兴技术是否会在中短期内催生出核聚变等全新的清洁能源替代方案。
综上所述,在需求端,短期内液化天然气(LNG)仍可被认为是相对更加环保的能源品种并有巨大发展潜力,对中国这样长期以来高度依赖于煤炭行业的巨型经济体而言,LNG的吸引力尤为明显。 以上事实作为基本面因素影响着上半年的LNG市场。
市场特征
国际需求复苏
《壳牌2021年液化天然气前景报告》认为,LNG贸易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全球各地的市场、城市和生产商都在努力应对封锁和其他各种中断问题,经济活动的下降影响了需求,需求下降后又不得不缩减供应。 但中国和印度对LNG的需求率先出现复苏,为市场带来乐观情绪。 此外两个主要的亚洲LNG进口国日本和韩国已经宣布净零排放目标,韩国计划到2034年在24座燃煤电厂改用燃烧更清洁的LNG。
进口稳中有升
4月,广东佛山市建陶企业全面改用天然气,进一步促进LNG的进口。 加之南方地区燃气发电调峰需求的带动,中国工业以及加气站的需求表现坚挺对LNG进口量有一定支撑。 前5月,中国LNG进口3323万吨,同比增长31%。
来源国方面,4月,中国从17个国家进口LNG。 其中,澳大利亚仍是中国主要的LNG供应商,从澳进口占总进口量的45%; 马来西亚位居第二,进口量占比13%; 卡塔尔排名第三,进口量占比8%。
竞争日趋激烈
中国天然气信息终端报告认为,在LNG贸易量及需求增长的同时,出口国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目前,卡塔尔拥有世界上最低的LNG生产成本,其低盈亏平衡价格对其他产气国构成较大压力; 俄罗斯的北极LNG项目也是成本较低的项目之一,与卡塔尔并驾齐驱。 卡塔尔石油公司与中国石化签署200万吨/年的LNG长期购销协议,从2022年起每年将向后者供应200万吨LNG。
运力增速加快
2021年以来,全球LNG运力规模继续扩大,增速较2020年同期明显上升。 截至6月底,全球LNG船数量为650艘、5292万DWT,同比增加47艘、412万DWT,运力规模同比增长8.4%。
上半年,全球LNG船手持订单数量从2020年同期的138艘增至155艘,手持订单合计载重吨从2020年同期的1020.3万DWT增至1259.2万DWT。
价格下跌明显
国际市场方面,LNG的价格上半年经过一轮暴涨后回落。 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统计,美国Henry Hub天然气现货价格从2月的5.29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回落至5月的2.91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左右,下跌明显。
中国进口方面,金联创数据监测显示,4月份中国LNG现货到岸价为6.07美元/百万英热单位,环比下跌25.89%。 4月1日,中石油大连LNG接收站正式归入国家管网公司; 中燃宏大、中石化的货船陆续到港,这些项目都有利于平抑LNG现货到岸价格。
上半年,国内LNG出厂价格快速走高,1月份由接近5500元/吨快速升至6000元/吨左右。 随着国外疫情二次暴发,LNG价格在2月初迅速下跌,由6000元/吨跌至3100元/吨左右。 但总体而言,上半年LNG价格明显好于2020年同期的2500元/吨(见图)。
运价全面复苏
上半年,随着全球疫情得到控制,LNG船运输行情迎来复苏。 14.5万CBM现代型LNG船日租金水平从2020年6月的33115美元反弹至40250美元,同比上涨21.55%,基本摆脱疫情影响; 16万CBM现代型LNG船日租金水平从2020年6月的47320美元反弹至60840美元,同比上涨28.57%(见表)。
下半年市场展望
需求保持增长
据德鲁里预测,从2021年到2026年LNG贸易前景乐观,亚洲LNG需求将保持4.8%的年增长率,中国将在2022年超过美国和日本成为最大的LNG进口国; 印度的LNG进口也可望有8.5%的年增长率。 随着美俄向亚洲出口更多的LNG,海运市场将从中受益。
运力逐步恢复
到2026年底,预计全球LNG船队将扩大到952艘,2021年至2026年LNG船队的年增长率约为8%。 从运力结构上看,新增运力将更加注重船舶污染排放,特别是《经1973年议定书修订的1978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MARPOL73/78)附则Ⅵ规定的TierⅡ排放限值要求。
运价低位震荡
下半年, LNG租船TFDE现货平均价格预计为68000美元/日,与2020年同期的62000美元/日相比,同比上涨约10%。 随着巴拿马运河堵塞事件后续影响的消除,预计LNG船的运费涨幅将得到遏制。 预计未来几年运价将继续在60000~70000美元区间内波动,亚洲市场特别是“中国因素”将继续对运价波动造成持续影响。
中国因素利好
国家能源局报告认为,大力发展天然气是中国建立清洁低碳、智慧高效、经济安全的能源体系,以及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选择。 该报告预计,“十四五”时期,中国工业燃料新增天然气需求约360亿立方米,城镇燃气新增需求约280亿立方米; 到“十四五”末,工业燃料、城镇燃气天然气需求量将分别为1450亿、1500亿立方米,燃气发电天然气需求量约1000亿立方米,三者占天然气需求总量的比例分别为33%、34%和23%。 可以预见天然气在中国能源转型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化石能源向新能源过渡的桥梁。 “中国因素”将持续利好LNG运输市场 ,预计2021年中国天然气消费总量有望达到 3470亿~3540亿立方米。
中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广泛的LNG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并积极增加住宅、工业和发电部门的天然气使用量; 中国不断增长的天然气需求将使其在2022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LNG进口国。 德鲁里预测中国LNG市场在全国整个能源市场的占比将从2019年的4%升至2050年的8%。 在此背景下,“中国因素”势必将长期利好LNG运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