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下发能耗双控的政策文件,各类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纷纷停产停工,江苏、云南、浙江等地限产升级的消息更是刷爆朋友圈。
中秋节前,已有一批上市公司公告限电停产,9月22日晚间,又一批上市公司披露了限产影响。
9月22日,A股电力板块群起涨停,成为市场最大的亮点。
多家上市公司公告停产
晨化股份
9月22日晚间,晨化股份(300610)公告,受江苏电力供应紧张的影响,公司全资子公司淮安晨化新材料有限公司被迫临时停产全部生产线。
淮安晨化积极响应政府部门限电限产的要求,临时停产涉及的生产装置为:聚醚生产装置(3.59万吨∕年)、端氨基聚醚(聚醚胺)生产装置(2.30万吨∕年,其中:0.50万吨∕年为募集资金项目)、阻燃剂生产装置(2.00万吨∕年)、烷基糖苷生产装置(2.00万吨∕年,其中:1.50万吨∕年为募集资金项目)。

西大门
西大门(605155)22日晚间公告称,由于电力供应紧张,浙江省近日对辖区内重点用能企业实行用电降负荷,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对重点用能企业实施停产,预计将停产至9月30日。公司目前被迫临时停产,预计影响遮阳面料产量约11.54万平方米。

天原股份
当日天原股份(002386)也发布公告表示,近日,云南省发改委下发《云南省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坚决做好能耗双控有关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相关要求,公司在云南区域内的电石基地--水富金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已阶段性停产;大关天达化工有限公司、云南天力煤化有限公司分别按一条生产线安排生产。如该政策持续执行,将导致公司电石产量减少约2.5万吨/月。

*ST澄星
受江苏、云南限产等因素影响,*ST澄星(600078)近乎全部产能受限。该公司公告称,江阴本部生产工厂(下称“江阴工厂”)因设备检修及防控黄磷价格波动风险需要,决定于2021年9月23日起开始停产,预计于2021年10月12日左右恢复生产。
公司全资子公司云南宣威磷电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工厂(下称“宣威工厂”)近日收到当地相关政府部门文件,要求云南地区黄磷生产企业加强黄磷生产管控,确保2021年9-12月黄磷生产线月均产量不得超过2021年8月份产量的10%(即消减90%产量)。因受上述情况影响,宣威磷电无可供满足生产使用的电量,于2021年9月23日起开始停产,暂时无法预估恢复生产时间。

同时,公司控股子公司云南弥勒市磷电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工厂(下称“弥勒工厂”)因受云南黄磷生产管控影响,无可供满足生产使用的电量,于2021年9月23日起,大幅减少黄磷产量,暂时无法预估恢复产量时间。公司全资子公司广西钦州澄星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工厂(下称“钦州工厂”)因设备检修及防控黄磷价格波动风险需要,公司决定钦州工厂于2021年9月23日起开始停产,预计于2021年9月30日左右恢复生产。
*ST澄星表示,江阴工厂、宣威工厂、弥勒工厂、钦州工厂四家工厂几乎占了公司全部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上述停产和减产事项将对公司的订单履行和产品销售造成重大不利影响,上述停产事项对公司全年经营业绩有重大不利影响,目前暂时无法准确预估。
近期黄磷价格飙升带动*ST澄星股价直线上涨,从7月至今暴涨超220%,最近7个交易日录得6个涨停。
限产政策下,多个行业产品价格维持高位
而在中秋节前,已有不少上市公司公告产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云铝股份9月16日晚间,云铝股份公告称,自5月以来,因电力供应紧张,云南省内工业企业实施有序用电,公司及下属企业用电负荷大幅降低。截至目前,受限电影响,公司减少电解铝产能约77万吨。同时,公司控股子公司云南云铝海鑫铝业有限公司已建成的鲁甸6.5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水电铝项目二期38万吨产能也未能按原计划投产运行。
云铝股份在公告中表示,有序用电和产量减少,将对公司重点技术指标、产品成本和经济效益产生较大影响。
神火股份9月17日晚间,神火股份公告称,由于电力供应紧张,自5月10日以来,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对云南省内电解铝企业实施有序供电,公司控股子公司云南神火铝业有限公司供用电总负荷大幅降低,被迫陆续停运20万吨,在产产能降至55万吨,二系列三段15万吨也未能如期启动。
在限产的政策推动下,多个行业的细分产品价格均维持在高位。
中信证券表示,宏观层面,受国内供应整体偏紧叠加需求旺盛,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行业同比涨幅进一步扩大,带动8月份PPI再创新高;中观层面,在地方限产政策推动下,化工、有色、煤炭、钢铁、光伏、建材等多个行业的细分产品价格维持高位。短期建议继续关注涨价逻辑下的投资机会。
天风证券认为,对于周期股而言,财政和信用政策依次筑底相对明确,不确定的是幅度。由于周期股的核心影响因素在供给而非需求,因此需要密切关注供给变化和价格信号。钢铁要密切关注限产政策的进展,目前钢厂产能与库存都在下降,消费端仍然偏弱,螺纹稍强,热卷更弱。煤炭要关注增产增供的情况,9月中旬将有近5000万吨/年产能的露天煤矿取得接续用地批复,这些煤矿将陆续恢复正常生产。
这些地区影响更大
所谓“能耗双控”政策,是指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的相关政策。
据第一财经,多位行业内人士对记者透露,今年以来,对“能耗双控”的考核一直比较严格,考核结果会作为当地领导班子的工作考评依据。今年一季度和半年度,国家发改委还发布了能耗强度降低进度目标预警等级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预警等级,被列为红色的各个地区政府对本地区的高耗能企业的管控加码得就会比较厉害。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显示,在能耗强度降低方面,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新疆、云南、陕西、江苏9个省(区)上半年能耗强度不降反升,被列为红色的一级预警;在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方面,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云南、江苏、湖北8个省(区)被列为红色的一级预警。

据第一财经,上述地区所在的政府,也的确在陆续加码“能耗双控”的监管工作与督查。
比如今年以来连续两个季度被列为一级预警的云南省,今日就通过其发改委接受记者提问的形式表决心:下一步将紧盯能耗强度下降,压实州市落实双控目标责任,坚决清理整顿违法违规项目,严格“两高”项目管理和日常监管,全面清理“两高”行业项目优惠政策。
同样在上半年被列为一级预警的的江苏省,就已在推动省内钢铁企业停产限产。
化工原料“涨到离谱”
从事液体贸易的潘先生,最近也很苦恼。“我家里两辆槽罐车都停了好几天了,拿不到货。”潘先生说,目前江苏境内大部分生产液氧、液氮、液氩的空分厂,都处于限产或停产状态,“空分厂主要就是用电把空气分离,产生液氧、液氮、液氩,属于高能耗企业。”

停在路边的槽罐车
这些液态产品是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必需品,空分厂遭遇限产或停产,将影响下游钢铁企业的生产经营。
“我们主要从淮安、扬州、盐城等地拿货,中秋节前好像就已经限产,假期后对方基本不发货了。”潘先生表示,“我还在等着空分厂恢复供应,现在听说的是最早到9月底,最迟10月8日。”
江苏某大型化工企业人士李军(化名)向记者透露,能耗双控政策的快速推进对化工行业影响非常大,公司一个厂区虽未被要求停产,但被要求降低用电量,产能利用率从之前的80%以上降到了50-60%。
“企业很苦,客户也觉得不能接受,特别是海外客户。”李军希望调控要慢慢调、慢慢降,毕竟今年还有三个多月的时间。“正常运转的企业就像时速120公里的汽车,降到80还行,‘一脚刹停’就容易出事了。”在他看来,9月份就要停产或大幅度限产,就相当于高速行驶的汽车被“一脚刹停”。
部分地区“一刀切”式的调控,已经引发新一轮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已经涨到离谱的程度了,开工的企业和不开工的企业一样难受。”李军举例,云南地区要求黄磷生产企业加强管控,确保9月-12月消减90%产量,黄磷的价格因此从1.7万-1.8万元/吨,涨到6万元/吨以上。“这在行业内引发恐慌,因为黄磷一涨价,所有相关的产品价格都会涨。”李军说,
江苏多地的调控政策,同样使得基础化工材料氯碱大幅上涨,“碱作为基础化工产品的需求还在,一周内价格从600元/吨左右涨到1300/吨;氯气也已经从1300元-1400元/吨涨到2300元-2400元/吨。”李军无奈的表示,如今化工原料的价格已经扭曲,“需求平衡被打破了,现在大家不敢接单、不敢报价。
限产与保供亟待平衡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行业企业人士表示理解并支持当前能耗双控、节能减排的政策,但在当前多种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稳经济和限产能的政策难免存在冲突。
即便是当前盈利水平高企的煤炭行业,也面临相似窘境。某煤炭企业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有时候连续两天和不同政府部门开会,提出的要求都是相悖的。”
今年以来,炼焦煤市场供应总体偏紧,部分地区现货价格大幅度上涨;焦炭价格年内已累计提涨十一轮,合计涨幅达到1560元/吨;截至9月22日下午收盘,国内动力煤期货价格已经达到1141.8元/吨,再度刷新历史高点,较年初低位的涨幅已逼近100%。
在此背景下,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近期联合派出督导组,赴相关重点省份和企业、港口开展能源保供稳价工作督导。针对释放先进产能中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督导工作将深入企业和相关部门,推动落实“放管服”各项要求,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影响产能释放的突出问题,通过采取并行办理相关手续等措施,努力增加煤炭供应。
煤炭行业某上市公司负责人与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交流时指出,面对煤价大幅上涨,政策一方面要求限制涨价以减少对下游产品带来成本压力,另一方面限产政策还在持续。“等于既不让生产,也不让涨价,有违市场供需的基本规律。”
该人士认为,作为基础能源,煤价上涨带来的影响是广泛的。以焦煤为例,一方面焦煤部分企业被动限产,下游焦企库存多处于低位;另一方面受环保及被动限产影响,焦企整体开工偏低,焦炭供应偏紧,但下游钢厂采购积极性不减,补库需求较高。同时,焦炭行情持续上行,也给予水泥成本支撑,下游涨价盈利可观,进一步提升采购积极性。下游需求增长必然带来上游焦煤涨价,这是正常的价格传导,此时要求煤炭企业兑现限产实际上是很难的。
“一些地方小煤矿单吨煤可以卖到两三千元,利润率早已超过100%,像捡钱一样,利益驱使下存在很多市场问题。目前国有煤炭企业签订的长期协议价和市场价倒挂严重,前者仅1680元/吨,而后者已经超过3000元/吨,使得长期协议的兑现率出现打折扣的情况。”他说。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做好跨周期调节,稳定合理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会议明确,做好预调微调和跨周期调节,加强财政、金融、就业政策联动,稳定市场合理预期。更多运用市场化办法稳定大宗商品价格,保障冬季电力、天然气等供给。
受煤炭、化工和钢材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影响,8月份PPI同比涨幅已创下13年来新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份PPI同比上涨9.5%,逼近两位数。
现实情况看,当前国内能耗双控等政策,仍在加剧商品供给缩减带来的价格飞涨。保障经济稳定运行与推进减碳目标实现的政策之间,需要有一个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