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征求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设施)风险可接受标准(征求意见稿)等三项标准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征求意见稿)有关临界量调整意见的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根据工作安排,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监管三司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了《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设施)风险可接受标准》《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确定方法》《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安全技术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根据前期对《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征求意见稿)反馈意见情况,将该标准中硝酸铵及硝酸铵肥料的临界量做出了调整。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监管三司
2017年8月3日
1.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设施)风险可接受标准(征求意见稿)
本标准规定了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设施)的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可接受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设施)选址和土地使用规划,确定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设施)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
2.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设施)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确定方法(征求意见稿)
本标准规定了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设施)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确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确定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设施)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不适用与民爆行业生产、流通企业,烟花爆竹生产项目和经营批发仓库、油气长输管道涉及的以及用于国防科研生产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设施)。
3.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安全技术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
本标准规定了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的安全技术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的危险化学品仓库、危险化学品商店的地点设置、建设及储存、安全设施设置等安全技术基本要求。
汽车加油加气站、石油库、独立的液化烃储存库、液化天然气储存库有专门标准的从其规定。
4.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征求意见稿)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的。
本标准代替GB 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本标准与GB 18218—200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适用范围中明确厂外运输不包括在辨识范围内;
——参考《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对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定义进行修订,增加了混合物的定义;
——将重大危险源分为生产单元重大危险源和储存单元重大危险源;
——对原标准表1列出的危险化学品重新进行修改;
——采用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对危险化学品进行分类;
——增加对混合物的辨识要求和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的确定方式;
——增加重大危险源的分级方法。
表1 危险化学品名称及其临界量
序号 |
危险化学品名称和说明 |
别名 |
CAS号 |
临界量(t) |
1 |
氨 |
液氨;氨气 |
7664-41-7 |
10 |
2 |
二氟化氧 |
一氧化二氟 |
7783-41-7 |
1 |
3 |
二氧化氮 |
10102-44-0 |
1 |
|
4 |
二氧化硫 |
亚硫酸酐 |
7446-09-5 |
20 |
5 |
氟 |
7782-41-4 |
1 |
|
6 |
碳酰氯 |
光气 |
75-44-5 |
0.3 |
7 |
环氧乙烷 |
氧化乙烯 |
75-21-8 |
10 |
8 |
甲醛(含量>90%) |
蚁醛 |
50-00-0 |
5 |
9 |
磷化氢 |
磷化三氢;膦 |
7803-51-2 |
1 |
10 |
硫化氢 |
7783-06-4 |
5 |
|
11 |
氯化氢(无水) |
7647-01-0 |
20 |
|
12 |
氯 |
液氯;氯气 |
7782-50-5 |
5 |
13 |
煤气(CO,CO和H2、CH4的混合物等) |
20 |
||
14 |
砷化氢 |
砷化三氢、胂 |
7784-42-1 |
1 |
15 |
锑化氢 |
三氢化锑;锑化三氢;睇 |
7803-52-3 |
1 |
16 |
硒化氢 |
7783-07-5 |
1 |
|
17 |
溴甲烷 |
甲基溴 |
74-83-9 |
10 |
18 |
丙酮氰醇 |
丙酮合氰化氢;2-羟基异丁腈;氰丙醇 |
75-86-5 |
20 |
19 |
丙烯醛 |
烯丙醛;败脂醛 |
107-02-8 |
20 |
20 |
氟化氢 |
7664-39-3 |
1 |
|
21 |
1-氯-2,3-环氧丙烷 |
环氧氯丙烷(3-氯-1,2-环氧丙烷) |
106-89-8 |
20 |
22 |
3-溴-1,2-环氧丙烷 |
环氧溴丙烷;溴甲基环氧乙烷;表溴醇 |
3132-64-7 |
20 |
23 |
甲苯二异氰酸酯 |
二异氰酸甲苯酯;TDI |
26471-62-5 |
100 |
24 |
一氯化硫 |
氯化硫 |
10025-67-9 |
1 |
25 |
氰化氢 |
无水氢氰酸 |
74-90-8 |
1 |
26 |
三氧化硫 |
硫酸酐 |
7446-11-9 |
75 |
27 |
3-氨基丙烯 |
烯丙胺 |
107-11-9 |
20 |
28 |
溴 |
溴素 |
7726-95-6 |
20 |
29 |
乙撑亚胺 |
吖丙啶;1-氮杂环丙烷;氮丙啶 |
151-56-4 |
20 |
表1(续)
序号 |
危险化学品名称和说明 |
别名 |
CAS号 |
临界量(t) |
30 |
异氰酸甲酯 |
甲基异氰酸酯 |
624-83-9 |
0.75 |
31 |
叠氮化钡 |
叠氮钡 |
18810-58-7 |
0.5 |
32 |
叠氮化铅 |
13424-46-9 |
0.5 |
|
33 |
雷汞 |
二雷酸汞;雷酸汞 |
628-86-4 |
0.5 |
34 |
三硝基苯甲醚 |
三硝基茴香醚 |
28653-16-9 |
5 |
35 |
2,4,6-三硝基甲苯 |
梯恩梯;TNT |
118-96-7 |
5 |
36 |
硝化甘油 |
硝化丙三醇;甘油三硝酸酯 |
55-63-0 |
1 |
37 |
硝化纤维素(干的或含水(或乙醇)<25%) |
硝化棉 |
9004-70-0 |
1 |
38 |
硝化纤维素(未改型的,或增塑的,含增塑剂<18%) |
1 |
||
39 |
硝化纤维素(含乙醇≥25%) |
10 |
||
40 |
硝化纤维素(含氮≤12.6%) |
50 |
||
41 |
硝化纤维素(含水≥25%) |
50 |
||
42 |
硝化纤维素溶液(含氮量≤12.6%,含硝化纤维素≤55%) |
硝化棉溶液 |
9004-70-0 |
50 |
43 |
硝酸铵(含可燃物>0.2%,包括以碳计算的任何有机物,但不包括任何其它添加剂) |
6484-52-2 |
5 |
|
44 |
硝酸铵(含可燃物≤0.2%) |
6484-52-2 |
50 |
|
45 |
硝酸铵肥料(含可燃物≤0.4%) |
200 |
||
46 |
硝酸钾 |
7757-79-1 |
1000 |
|
47 |
1,3-丁二烯 |
联乙烯 |
106-99-0 |
5 |
48 |
二甲醚 |
甲醚 |
115-10-6 |
50 |
49 |
甲烷,天然气 |
74-82-8(甲烷) 8006-14-2(天然气) |
50 |
|
50 |
氯乙烯 |
乙烯基氯 |
75-01-4 |
50 |
51 |
氢 |
氢气 |
1333-74-0 |
5 |
52 |
液化石油气(含丙烷、丁烷及其混合物) |
石油气(液化的) |
68476-85-7 |
50 |
53 |
一甲胺 |
氨基甲烷;甲胺 |
74-89-5 |
5 |
54 |
乙炔 |
电石气 |
74-86-2 |
1 |
55 |
乙烯 |
74-85-1 |
50 |
|
56 |
氧(压缩的或液化的) |
液氧;氧气 |
7782-44-7 |
200 |
表1(续)
序号 |
危险化学品名称和说明 |
别名 |
CAS号 |
临界量(t) |
57 |
苯 |
纯苯 |
71-43-2 |
50 |
58 |
苯乙烯 |
乙烯苯 |
100-42-5 |
500 |
59 |
丙酮 |
二甲基酮 |
67-64-1 |
500 |
60 |
2-丙烯腈 |
丙烯腈;乙烯基氰;氰基乙烯 |
107-13-1 |
50 |
61 |
二硫化碳 |
75-15-0 |
50 |
|
62 |
环己烷 |
六氢化苯 |
110-82-7 |
500 |
63 |
1,2-环氧丙烷 |
氧化丙烯;甲基环氧乙烷 |
75-56-9 |
10 |
64 |
甲苯 |
甲基苯;苯基甲烷 |
108-88-3 |
500 |
65 |
甲醇 |
木醇;木精 |
67-56-1 |
500 |
66 |
汽油(乙醇汽油、甲醇汽油) |
86290-81-5(汽油) |
200 |
|
67 |
乙醇 |
酒精 |
64-17-5 |
500 |
68 |
乙醚 |
二乙基醚 |
60-29-7 |
10 |
69 |
乙酸乙酯 |
醋酸乙酯 |
141-78-6 |
500 |
70 |
正己烷 |
己烷 |
110-54-3 |
500 |
71 |
过乙酸 |
过醋酸;过氧乙酸;乙酰过氧化氢 |
79-21-0 |
10 |
72 |
过氧化甲基乙基酮[10%<有效氧含量≤10.7%,含A型稀释剂≥48%] |
1338-23-4 |
10 |
|
73 |
白磷 |
黄磷 |
12185-10-3 |
50 |
74 |
烷基铝 |
三烷基铝 |
1 |
|
75 |
戊硼烷 |
五硼烷 |
19624-22-7 |
1 |
76 |
过氧化钾 |
17014-71-0 |
20 |
|
77 |
过氧化钠 |
双氧化钠;二氧化钠 |
1313-60-6 |
20 |
78 |
氯酸钾 |
3811-04-9 |
100 |
|
79 |
氯酸钠 |
7775-09-9 |
100 |
|
80 |
发烟硝酸 |
52583-42-3 |
20 |
|
81 |
硝酸(发红烟的除外,含硝酸>70%) |
7697-37-2 |
100 |
|
82 |
硝酸胍 |
硝酸亚氨脲 |
506-93-4 |
50 |
83 |
碳化钙 |
电石 |
75-20-7 |
100 |
84 |
钾 |
金属钾 |
7440-09-7 |
1 |
85 |
钠 |
金属钠 |
7440-23-5 |
10 |
表2 未在表1中列举的危险化学品类别及其临界量
类别 |
符号 |
危险性分类及说明 |
临界量(t) |
健康危害 |
J (健康危害性符号) |
/ |
/ |
急性毒性 |
J1 |
类别1,所有暴露途径,气体 |
5 |
J2 |
类别1,所有暴露途径,固体、液体 |
50 |
|
J3 |
类别2、类别3,所有暴露途径,气体 |
50 |
|
J4 |
类别2、类别3,吸入途径,液体(沸点≤35℃) |
50 |
|
J5 |
类别2,所有暴露途径,液体(除J4外)、固体 |
500 |
|
物理危险 |
W (物理危险性符号) |
/ |
/ |
爆炸物 |
W1.1 |
—不稳定爆炸物 —1.1项爆炸物 |
1 |
W1.2 |
1.2、1.3、1.5、1.6项爆炸物 |
10 |
|
W1.3 |
1.4项爆炸物 |
50 |
|
易燃气体 |
W2 |
类别1和类别2 |
10 |
气溶胶 |
W3 |
类别1和类别2 |
150(净重) |
氧化性气体 |
W4 |
类别1 |
50 |
易燃液体 |
W5.1 |
—类别1 —类别2和3,工作温度高于沸点 |
10 |
W5.2 |
—类别2和3,具有引发重大事故的特殊工艺条件 包括危险化工工艺、爆炸极限范围或附近操作、操作压力大于1.6MPa等 |
50 |
|
W5.3 |
—不属于W5.1或W5.2的其他类别2 |
1000 |
|
W5.4 |
—不属于W5.1或W5.2的其他类别3 |
5000 |
|
自反应物质和混合物 |
W6.1 |
A型和B型自反应物质和混合物 |
10 |
W6.2 |
C型、D型、E型自反应物质和混合物 |
50 |
|
有机过氧化物 |
W7.1 |
A型和B型有机过氧化物 |
10 |
W7.2 |
C型、D型、E型、F型有机过氧化物 |
50 |
|
自燃液体和自燃固体 |
W8 |
类别1自燃液体 类别1自燃固体 |
50 |
氧化性固体和液体 |
W9.1 |
类别1 |
50 |
W9.2 |
类别2、类别3 |
200 |
|
易燃固体 |
W10 |
类别1易燃固体 |
200 |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和混合物 |
W11 |
类别1和类别2 |
200 |